增殖放流 >> 返回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项目进展 > 增殖放流 > 正文

抚远放流,多方合作,共促渔业保护事业发展

上传时间:2018-01-23 16:16:22    来自:admin

通过增殖放流,引导公众关注水生生物及其栖息地保护

濒危的鲟鱼也能“年年有鱼”

在祖国最东端的黑瞎子岛上,黑龙江省抚远市政府和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日前共同举办“鲟鳇鱼公益放流活动”,20万尾鲟鳇鱼苗在现场公众的欢呼声中投入黑龙江。




20万尾鱼苗放流黑龙江

满载鱼苗的货车刚驶近放流台,就被热情的公众团团围住:“请给我一袋。”鱼苗长约20厘米,每几十只密封于一个透明塑料袋中,加水加氧运输。国家工商总局、抚远市政府官员,阿里巴巴集团、永续自然资源保护公益基金会、大自然保护协会、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抚远市鲟鳇鱼保护协会、大马哈鱼保护协会等机构的爱心人士,与来自俄罗斯哈巴市政府的官员一起组成百人“放流团”,放流了20万尾鱼苗和200尾20斤~200斤不等的大鱼。




放流现场,赫哲族人刁鸿雁和朋友们身着民族服饰,跳起这个渔牧民族传统的祭祀舞蹈,感谢天地自然的馈赠,期冀风调雨顺。刁鸿雁的父亲年轻时曾是黑龙江上的一名渔夫,他说,当年江里的鲟鳇鱼、大马哈鱼数量众多,“一网下去,一条船都装不下。现在呀……”




鲟鱼是白垩纪时期保存下来的古生物群之一,曾与恐龙在地球上共同生活,有“水中活化石”之称。鳇鱼是鲟鱼的一种。我国是世界上鲟鱼品种最多、分布最广、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国内的鲟鱼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长江、金沙江流域,以及新疆额尔齐斯河等。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于产卵场地环境的破坏以及过度捕捞,黑龙江抚远江段鲟鳇鱼资源急剧下降。在欧美,人们对于鱼子酱的食用偏好也导致对野生鲟鳇鱼的过量捕捞。1998年,联合国华盛顿公约将全世界野生鲟鱼认定为濒危物种。

“我们希望通过鲟鳇鱼保护项目,引起全社会共同关注水生生物养护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增强公众保护渔业资源与环境的意识,不断推进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维护水生生物多样性。” 抚远市委书记周宏说。

政府公众携手积极参与

增殖放流对改善生态环境起到多方面作用,不仅能改善种群结构,增加物种多样性;也能形成区域性渔场,减轻捕捞压力;还能改善饵料生物水平,维持生态系统完整。这些都离不开政府、机构和公众的共同参与。去年12月,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与抚远市签署了《鲟鳇鱼大马哈鱼公益项目协议》,计划3年投入600万元用于保护黑龙江和乌苏里江重要的珍稀鱼种。




放流处没多远,黑龙江便与乌苏里江汇合流入俄罗斯境内。野生动物没有“护照”,中俄界江——黑龙江上的珍稀鱼类保护需要两国携手。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市环境保护及自然资源局局长杜宾尼斯卡亚表示,中国的放流活动让她印象深刻。她希望,在举办放流和研讨会的同时,还要对两地普通公众开展教育,使之共同来保护珍稀鱼类。这其实也是我国很多有识之士的共识和努力方向。黑龙江一家旅游公司负责人张彩焜,正计划推出以珍稀鱼类放流为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让旅游者亲近自然、参与生态保护。鱼类放流时间地点的选择、鱼苗的来源等,都需要专业技术支持和指导。因此在这次鲟鳇鱼公益放流活动中,她就细心留意着潜在的合作对象。




永续自然资源保护基金会秘书长张天航,几年前毅然辞去了上市国企中层领导职务,全职投身环保。由他们发起的“让中国大马哈鱼回家”项目中,以资金支持大马哈鱼人工繁育放流,他们的初衷和“鲟鳇鱼公益放流活动”异曲同工:不只是保护一种鱼,更是改善一条流域的水生态。张天航希望项目集繁育、放流、教育于一体,对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居民进行调查,了解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和生计情况。

为了让更多的人关注水环境,了解保护鱼种,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还开发了“小鱼治水”公益项目,用互联网“养鱼”游戏,号召公众互动参与,传播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短短几日,项目的网络曝光量已超过4000万,参与“养鱼”用户超过150万,网友可通过阿里游戏、UC、闲鱼、闲鱼拍卖、优酷等多个入口参与。抚远市则投资约5000万元,建设了鱼文化体验馆,把赏鱼、识鱼结合,为公众呈现这座城市和赫哲族的鱼文化。




活动结束后,永续自然资源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张醒生找到杜宾尼斯卡亚女士,希望促成中俄双方联手在大马哈鱼洄游产卵季禁渔的合作。而放流站里,朱翥正在等待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人员的到来,这一次,他们要进一步合作监测研究放流鱼苗。

相关链接

“种群数量肯定能恢复”在黑瞎子岛放流台边,国家级史氏鲟原种场副场长、抚远市鲑鱼放流站站长朱翥长舒了一口气。原来当天放流的鱼苗都是来自距黑瞎子岛数十公里的放流站。在此之前,为了确保鱼苗万无一失,朱翥已经连着两个多月夜宿放流站。

放流站内,朱翥的办公室和卧室仅一墙之隔。这些年,每逢5月~8月鲟鳇鱼增殖繁育期,他都习惯睡在站里,守着鱼苗。“回家不放心。我在这儿,鱼出了什么紧急状况,可以马上处理。”在放流站育苗车间里,摆放着100多个面积约3平方米的育苗缸。每个缸中有数千尾鱼苗。几名工作人员正在池边捞鱼苗,把大小相近的鱼苗归在同一个池中喂养,避免大小参差的鱼苗混养。“每天都要这么倒腾。”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因为大鱼和小鱼的饲料颗粒大小不同,混养不利于投喂,还可能发生大鱼猎食小鱼的情况。




这座放流站成立于1988年,那时车间面积仅800多平方米,主要业务是大马哈鱼放流。10年后,抚远市鲟鳇鱼繁育养殖基地成立,当地开始改变“只捕不养”的做法,改为“以养为主、补养结合”,走“繁育、养殖、加工、销售”路线,扩大增殖放流的种类和数量。“现在从省里到市里,都非常重视放流工作。” 朱翥说。每年5~9月的鲟鳇鱼苗增殖放流结束后,新孵化的大马哈鱼鱼苗就将住进放流站的繁养车间,一直到次年春天被放流入江。抚远多年来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保持合作关系,共同攻关大马哈鱼和鲟鳇鱼繁育养殖技术,如冬季繁育、活鱼取卵等。探索伴随着挫折。有一年夏天,当地气温升高,用于鱼苗养殖的江水水温超过了25℃。养殖人员照常给鱼苗喂食,可没过几天,鱼苗陆续大面积死亡。朱翥至今忆起,仍不免叹息:“死了10万多尾。”看着工人挑着一桶桶的死亡鱼苗往外走,朱翥又心疼又着急。

通过30多年、两代水产人的努力,鲟鳇鱼人工催产繁育鱼苗成活率已达到90%以上。据了解,鲟鱼的性成熟需要10~12年,鳇鱼要16年才会产卵,要使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野生鲟鳇鱼种群数量恢复到上世纪70年代的水平,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朱翥对此很有信心,他说如果保持现在这个放流量,再过10年左右,“肯定能恢复起来,肯定。”

在人与自然关系密切的今天

生态的和谐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因为这一切都是在保卫我们的母亲河   黑龙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