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哈鱼保护协会 >> 返回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大马哈鱼保护协会 > 正文

2018年12月珲春密江第一次成功标记耳石

上传时间:2019-04-04 10:58:31    来自:admin

“让中国大马哈鱼回家(TAKE ME HOME)”公益项目开展以来,执行团队逐步参与到大马哈鱼的国际事务交流中去,尤其在2018年NPAFC(北太平洋洄游鱼类委员会)第26届年会上我们了解到很多技术信息,其中一项就是国际上通行的生物标记法--耳石温度标记法。

耳石是脊椎动物用来感受加速度,控制身体平衡的器官,人类也是有这样的器官的。在马哈鱼身上,小鱼孵化成为鱼苗之前如果进行超过4摄氏度的瞬时温度变化,可以使耳石上出现一个明显的标记轮,这就是国际上通行的马哈鱼耳石标记法。

这一方法的关键点是通过调整两次温差的时间,可以在两个标记轮之间制造出短间隔或长间隔;另外,温度标记的次数越多,形成的标记轮也越多。这样马哈鱼的耳石标记可以有无数多种组合且不重复,通过这种方法,一个耳石标记可以唯一对应同一年,同一个放流站,放流的一种马哈鱼。有了耳石标记之后,这些鱼无论是在公海上还是洄游时,我们都可以通过解剖的办法去观察它们的耳石,可以精确定位到是哪个放流站放流的。

这一技术在我国还没有应用。为此,我们与NPAFC经过多次沟通,对方给了中国图们江珲春放流站一个专用号段。2018年12月,珲春密江放流站郑伟站长通过每12个小时改变一次孵化水温的办法,尝试对站内的美洲红点鲑(Salvelinus fontinalis)发眼卵进行了第一次耳石标记。2019年3月,我们把小鱼样本分别送往青岛的中科院海洋所和中国海洋大学,在那里进行了耳石的打磨和镜检,结果印证了我们的实验结果是成功的。

图示:耳石的纹理清晰可见,在非常明显的左上角的基轮和右下角的孵化轮之间,一共8个标记轮被成功的标记了下来。

这充分证明了我们有能力进行耳石标记,同时这种方法可以用于我国放流站的人工增殖放流工作。如果2019年我们使用温度标记法,那么以后在公海上我们放流的鱼被国际组织做科考的时候捕捞到,这就可以验证是我国人工增殖放流的效果。

温度法做耳石标记目前在我国还是一项新探索,经过这次实验,我国科研人员准备将这种方法使用在其他地区的鱼身上进行实验。同时,我们也希望使用耳石的特点做更多有关大马哈鱼问题的探索。

友情链接